维修班组的“硬核”兄弟情

赵鲜娜

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郑飞保障厂的维修班组中,总能看到两个忙碌的身影——张萌和高强。这对从小学同学成长为“黄金搭档”的维修专家,用近30年的坚守与钻研,诠释了什么是“干一行爱一行”的工匠精神,更用默契的合作书写了一段令人称道的兄弟情谊。

同窗成同事 携手练就“硬本领”1996年和1997年,张萌和高强先后进入公司,一个学钳工,一个学磨工。实习期满后,两人进入机修班,从事机床维修工作。当时数控机床作为新鲜事物,操作手册寥寥无几,两个年轻人凭着热情、好学、爱钻研的劲头,一遍遍研究熟悉机床的结构、原理和运行方式,短短几年就成为精修组的“新生力量”。2000年,工厂主体搬迁至郑州,设备搬迁成为重中之重。仅有的四五台数控机床作为“宝贝疙瘩”,怎么能保证搬到郑州完好无缺,实现正常操作?大家都犯了愁。面对挑战,兄弟俩勇挑重担,白天围着设备摸结构、记参数,晚上抱着图纸和机床手册“啃”到深夜。“那会儿全靠自己摸索,拆装十几次都是常事。”张萌笑着回忆。正是这段“从零开始”的岁月,为他们打下了扎实的机修功底。

从2004年的厂房调整到2023年2号厂房的内部大改造,这期间涉及设备的多次移动,每次重大任务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搬迁一台数控车床,远非看起来简单的“吊装-运输-安装”流程,而是对机修人员体力、耐力、技术的极限考验。怀着高度的责任心,他们有时蜷缩在车床底部的油污里,有时悬吊在数米高的钢铁巨兽上,在逼仄、危险、高强度的环境中,确保价值不菲的精密设备毫发无损。

尽管条件艰苦,他们从不喊苦叫累,依然认真对待。评估设备参数、准备工具、刀库和床身分开拆卸、逐条标注接口位置,因为线路、接口复杂繁多,他们会细心地拍照记录,以便安装时能准确高效。凭着高度的责任心,他们搬运前自制防护工装,甚至把螺钉螺帽按型号分类回收……“设备就像人,得用心对待。”高强说。

他们自嘲是“破烂王”——车间淘汰的零件、废旧工具,经他们改造总能“重生”。废旧钢材焊音箱、用边角料拼出台灯、自制各式钟表……“攒的不是废品,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张萌指着货架上满满的“收藏品”自豪地说。正是这些“宝贝”,多次让濒临瘫痪的机床重新快速运转。

兄弟同心 其利断金工作中,他们是互补的“最佳拍档”:张萌擅长精准诊断故障,高强擅长快速修复;生活中,他们是互相扶持的兄弟,家人聚餐、孩子升学,总有彼此支持的身影。“我俩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要什么工具。”高强说。这种默契,让紧急抢修效率成倍提升。

2025年2月,工厂一台关键的数控车床刀台突发严重故障。此时该设备承担的生产任务极为紧迫,又因设备备件稀少,无法及时买到。面对这一困境,张萌和高强凭借多年的维修经验和对维修工作的热爱,经过反复试验和观察,分析出这个设备存在设计缺陷,其中一根轴强度不足,经过长时间运行在连续承受交变作用力的情况下会发生应力集中现象并最终导致故障。于是,他们仔细分析设备的机械构造,一点点地拆解,一寸寸地观察,试图寻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经过无数次的讨论和尝试,他们大胆地提出一个想法:自制备件!这个想法不仅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和精准的计算能力,还要对设备的整体结构和运行原理有深入的了解。没有丝毫犹豫,俩人开始设计图纸,反复修改,每一项工作都仔细推敲,不留任何隐患,选材、加工……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成功了,自研的备件不仅完全符合设备的要求,而且在某些方面还进行了改进与优化,使设备的性能更加稳定可靠,为工厂节约资金近30万元,改进得到了进一步地推广,他们用执着与创新,对新时代工匠精神进行了新的注解。

随着数控设备的增加和原有机修人员的退休,3名维修人员维护保障着近数百台设备的运转,其忙碌程度可想而知。“不让机床趴窝”是他们的口头禅。为了这句承诺,他们练就了“预见性维修”的本事——听异响判断轴承寿命,看油渍预判密封失效。正是这份主动担当,让设备故障率不断下降。

从青葱少年到机修骨干,张萌和高强用半生时光践行着维修人的匠心。他们常说:“设备顺畅运转,就是咱最大的成就感!”在这对“兄弟工匠”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过硬的技术,更是对职业的敬畏、对初心的坚守,以及那份历久弥新的同窗情谊。

上一篇:我在英国当中学老师
下一篇:专访|攸佳宁:手机只是矛盾导火索,重要的是看见孩子的内心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