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
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
巍巍华夏魂
遥遥飞天梦
在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
清华人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攻坚克难
开启航天事业的“东方红”
到极速迭代
实现载人航天技术的“神舟”
再到穷极想象
探索月球火星的“嫦娥”“天问”……
一代又一代的清华航天人
为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而不竭奋斗
让我们一起走近
“清华毕业生去哪儿”
之“行业篇”系列报道
为你讲述各行各业
新一代清华人
铸就国之重器的奋斗故事
奠基立业,功勋卓著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它播放的《东方红》响彻寰宇。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离不开第一代清华航天人的潜心钻研与开拓奉献。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郑重宣布:“苏联和美国把人造卫星抛上了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于是,中国科学院成立“581组”,组织协调卫星和火箭探测任务,组长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钱学森,副组长之一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的赵九章。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
在钱学森、赵九章的组织带领下,一群曾在清华大学学习、工作过的科研人员加入到了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中。
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的陈芳允,担任了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曾在西南联大学习航空工程的郭永怀,深入参与了卫星的本体设计等工作;曾任教于西南联大电机工程系的杨嘉墀,提出了以科学实验卫星为起点,以返回式卫星为重点,全面开展各领域卫星研制工作的设想。这一设想为之后中国航天事业的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卫星上天,需要靠运载火箭。毕业于西南联大机械工程系的王希季,创造性地将导弹技术与探空火箭技术相结合,提出了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保障了“长征一号”将“东方红一号”顺利送入太空。
1999年,钱学森、赵九章、陈芳允、郭永怀、杨嘉墀、王希季均被授予或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自《东方红》响彻寰宇,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清华航天人从未停止飞天探索,他们紧追老一辈航天人的步伐,在地球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多个领域实现突破、创造历史。
人造卫星,日新月异
“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这是1969年1月29日,周恩来总理对航天事业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发展目标。经过十余年艰苦努力,1988年9月7日,“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并获取到云图,引起国际气象界轰动。彼时,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的杨军刚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工作3个月。
从青年到中年,从普通技术人员到风云气象卫星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杨军三十年如一日倾注心血。他的人生历程,与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风云一号A星发送的首张卫星云图
同样埋首深耕风云系列研制的还有毕业于无线电电子学系的魏彩英,她曾担任“风云二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进入21世纪后,历经前期试验卫星研发的挫折,我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人才队伍搭建日趋完备,关键技术逐渐实现突破,气象卫星事业开始突飞猛进。
距离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启动二十余年后,另一项人造卫星领域的大工程也迈开步伐——1994年,我国开启“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工程建设。
杨春宝带领团队在科研攻关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精密仪器系校友杨春宝,参与到了北斗导航系统技术研发的工作中。在“北斗三号”系统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中,他和他的团队贡献了12款芯片和四款组件,为了中国的北斗能全部用上“中国芯”而全力奋斗。
同样毕业于精仪系的张洪波,也投身于北斗系统的研发工作中,他曾参与第14、15、16颗北斗卫星上天工程,后来成为了北斗导航卫星的总体主任设计师。
清华人的“造星”之路远不止于此。
张双南在“慧眼”卫星数据中心
毕业于工程物理系的张双南领衔“慧眼”卫星的研制,“慧眼”卫星在轨运行期间为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数据;毕业于精仪系的朱振才深耕微小卫星领域,参与了“创新一号”等多个型号的卫星发射;工程力学系校友周志成是通信卫星的总设计师,曾圆满完成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的研制任务,实现了我国卫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同样毕业于工程力学系的李劲东是我国航天遥感领域专家,他主持突破了航天甚高分辨率遥感观测关键技术,相关成果使我国光学遥感卫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载人航天,极速迭代
21小时23分,这是中国首位航天员、后来毕业于公共管理学院的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遨游的时间。时间在这里,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计量单位,它的背后凝聚了无数清华航天人呕心沥血的付出、艰苦卓绝的奋斗、百折不挠的坚守。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升空
时间回到距离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十余年前。1992年被看作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起点。那一年的9月21日,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也是在那一年,曾在航空工程学院学习、当时已年届退休的戚发轫临危受命,担任神舟系列飞船总设计师。在资料、场地、设备全部一片空白的条件下,戚发轫带领团队在北京海淀区的一片庄稼地上建起了航天城。
自动控制系毕业的孙凝生参与到了“神舟一号”相关研制工作中,他用数年时间研究搭载火箭,攻克了多种形式的冗余关键技术难题,使我国的火箭控制技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就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着陆点距离预定回收地点不到10公里。
翟志刚在太空中展示国旗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2008年9月27日,在深邃无垠的太空中,翟志刚穿着印有“飞天”字样的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舱外服,左手扶着“神舟七号”舱外把手,右手挥动起五星红旗。航天航空学院校友翟志刚,成为了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将宇航员送入太空并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
和翟志刚一起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还有航天航空学院校友景海鹏,神舟七号顺利发射后的十余年间,他又执行了三次载人飞行任务,成为“四度飞天第一人”。
在载人飞船快速革新的同时,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向了“三步走”中的第二步——发射空间实验室。
2011年9月29日,我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发射升空。
而早在2005年,电子工程系毕业的柏林厚就参与到了“天宫一号”的研制工作当中。由于各项工作都能快速出色完成,设计“天宫一号”飞行程序的重任落到了刚入职两年的柏林厚身上。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他就完成了目标飞行器正常及应急飞行程序设计。
在庞大繁复的载人航天事业进程中,当然不乏巾帼的身影。
毕业于自动化系的何英姿,曾参与一系列载人航天飞船的设计工作,她的研发为航天员出舱积累了数据,提供了保障。
毕业于工程力学系的容易,参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空间实验室、空间站任务,以及自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以来的所有载人航天发射任务。
“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洋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其中一位宇航员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我国首位遨游太空的女性航天员——刘洋。刘洋脱颖而出的背后,是历经两年的高强度训练。后来毕业于社会科学学院的刘洋,时隔十年,于2022年再次执行飞行任务。
“各号注意,我是北京,后续工作按正常飞控计划实施。”“长城明白。”听到北京飞控中心发出的指令,坐在话筒前的肖雪迪镇定自若地回答,她是神舟飞船总体主管设计师。虽然2020年刚刚从电子工程系毕业,但她已经参加了“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和“神舟十四号”飞船的发射和返回任务。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这是工程力学系校友高旭作为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参与的又一重大航天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二号”实现了包括“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等五个首次,这些离不开高旭带领团队的攻坚克难。
航天航空学院校友聂海胜和刘伯明,入选了“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他们都拥有多次执行神舟系列飞行任务的经验,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坚持着高强度的训练,为践行中国的飞天梦,步履不停。
深空探测,超越想象
我国的航天梦并未止步于此,还拥有更广阔更深远的征程。清华航天人也在抬首问天与低头做事间,向探索太空,迈着更大更远的步伐。
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探月时代的开始。
中国“嫦娥工程”总指挥栾恩杰
在此之前,精密仪器系校友、已经花甲之年的栾恩杰又多了一个头衔——探月工程总指挥,当时他担任国家航天局局长。作为探月工程的主要倡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栾恩杰提出我国月球探测“探、登、驻(住)”三大步走和“绕、落、回”三小步走的工程实施技术发展路线,并将其命名为“嫦娥工程”。
电子工程系毕业后任教清华大学、曾参与过“清华一号”微小卫星研制的陆建华,也是“嫦娥工程”的一分子。
在探月工程相关领导到清华考察时,陆建华曾立下“军令状”:用三个月的时间,攻关探月技术核心难关。2006年,在陆建华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清华成为唯一一所与探月工程总体签订工程任务合同、参与国家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的高校。2007年,陆建华与团队研究完成的编码技术,被确定为“嫦娥二号”任务四大创新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探月工程背后,还有很多清华人的身影:毕业于工程力学系的陈天智,曾放弃国外的工作毅然回国,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工作,成为探月工程的一名副主任设计师,是攻坚“嫦娥三号”着陆腿设计的关键人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校友杨孟飞担任“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嫦娥五号”探测器研制工作,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天问一号”着陆效果图
2021年5月15日,在距地球3.2亿公里外的火星轨道,“天问一号”稳稳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了!
毕业于经济管理学院的张荣桥,在那一刻情难自已,激动落泪。作为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团队提出“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巡视”的创新性总体方案,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标志着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顺利完成靶场的运转
和火箭的起竖工作
近几年,清华人也开始涉足商业航天领域,成绩斐然。热能工程系校友张涛历经两年攻关,带领团队完成单星通导遥一体化技术研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毕业于工程力学系的戴政,和团队共同研发“朱雀二号”运载火箭,其中“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实现了从零到一的技术突破;电子工程系校友姚颂带领团队迎难而上,研发出“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创造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运载火箭、中国首型捆绑式民商火箭等多项纪录。
从《东方红》响彻寰宇
到我国迈入空间站建设新篇章
在叩问宇宙苍穹的
这场浪漫而又艰辛的旅途中
清华航天人从未缺席
面对探索浩瀚宇宙的永恒命题
他们正以“追光者”的姿态
用永不停歇的脚步
丈量着日月星辰的距离
在探索宇宙的新征程上
清华航天人将持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各行各业新一代清华人的奋斗故事
将继续为你讲述
统筹丨吕婷
文丨杨雪文 徐欣怡
视觉设计丨贺茂藤
图片来源丨中新网 中国天气网
排版|柳文熙
编辑|王志雄
责编|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