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晚,格力电器的一纸公告再次引发市场震荡:68岁的董明珠以全票当选第十三届董事会董事长,开启其第五个三年任期。这距离她1990年以销售员身份加入格力已过去35年,距离其2012年接棒朱江洪成为董事长恰好13年。这位“铁娘子”如何跨越国企改制、混改浪潮、多元化争议等多重关卡,持续掌握中国最大空调企业的权柄?答案藏在三组矛盾的平衡术中。
矛盾一:职业经理人与企业灵魂人物的身份重叠
从珠海国资委控股时代的“国企打工人”到混改后的“资本代言人”,董明珠始终游走于多重身份之间。2001年出任总经理时,格力年营收仅68亿元;至2024年,这一数字已达2050亿元,期间空调市场份额从不足2%攀升至全球第一。正如内部人士所言:“她把格力空调做成了印钞机,这是所有股东无法拒绝的硬实力。”
但更深层的绑定来自战略主导权。2013年与雷军的“十亿赌约”、2015年进军手机、2020年布局新能源,这些引发巨大争议的决策背后,是董明珠将个人IP与企业品牌深度捆绑的野心。当格力直播间里董事长亲自带货,当“董明珠店”成为电商渠道标配,职业经理人早已蜕变为企业符号本身。
矛盾二:国资退场与资本博弈的权力重构
2019年混改完成后,高瓴资本以417亿元拿下格力15%股权,但“放弃董事会提名权”的罕见条款,暴露出资本方对现有管理体系的妥协。有分析指出:“高瓴需要的是稳定分红,而董明珠需要的是战略自主权,这份默契比纸面协议更牢固。”2022-2024年,格力累计分红超500亿元,用真金白银维系了资本市场的耐心。
不过这种平衡正在出现裂痕。随着张磊辞任高瓴CEO,新管理层对格力的战略容忍度尚不明朗。此次董事会换届中,原总裁方祥建退居副总裁,由“格力老兵”张伟接任,被视作董系人马对核心岗位的再巩固。资本市场用股价说话:公告次日格力电器股价微跌0.8%,显示投资者对“老人治企”模式的审慎态度。
矛盾三:强人政治与接班断档的制度困境
“寻找董明珠”已成为中国家电业最漫长的接班人选拔赛。从黄辉、望靖东到方祥建,多位“储君”最终离场。此次高管团队中,1979年出生的张伟成为最年轻核心成员,但比起美的集团“80后”董事长方洪波,格力仍显青黄不接。
有接近格力的知情人士透露:“董总办公室永远亮着凌晨两点的灯,这种工作强度让年轻高管难以企及。”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决策机制——格力电器近五年18项重大投资决策中,16项由董事长直接推动。当企业命运与个人意志高度绑定,权力交接就变成了系统性难题。
未竟的终局
眼下,格力正面临比以往更复杂的局面:空调市场触及增长天花板,新能源板块尚未形成支柱,智能制造转型需要持续输血。董明珠在换届会议上强调“未来三年研发投入翻番”,但资本市场更关心的是,这位年近七旬的掌门人能否在任期结束前,为格力找到第二条增长曲线——以及真正意义上的接班人。
历史的隐喻总是充满巧合。2012年董明珠接任董事长时,格力市值不足800亿元;2025年她开启第五任期之际,市值徘徊在2300亿元,不及美的集团的一半。或许正如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所言:“伟大的企业家既是企业最大的资产,也可能成为最危险的负债。”董明珠与格力的故事,正走到这个辩证法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