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已过,暮春的花瓣飘零入泥,看似凋零,实则是新生的伏笔。每一片落红都在黑暗中沉淀,将芬芳化作沃土,静待下一季的绽放。人生亦如是,那些默默扎根的岁月,恰是生命最丰盈的蓄力。不必为暂时的沉寂焦虑,就像农人懂得,麦穗的饱满需要时光的酝酿。此刻的沉淀,正是为了明日更绚烂的绽放。
在生命的长河里,谁也避不开严寒,逃不过风雨,但只要心怀希望,积极地面对生活,便能在困境中感受到那一缕生命之光,也会更有力量。
病房里的春天
□ 王丽莎
时光悄然流逝,我在医院陪伴家人也已有月余。在被疲惫与忧虑填满的日子里,忙里偷闲踱至病房的落地窗前,静静凝望对面的那片春山,成了我每日的慰藉与力量源泉。
江南春迟,这座山寂寂无言。我隔着窗棂望去,春山如同一幅带着画框的灵动的水墨画,每天都有着新的景致。微雨时,它在云蒸雾罩里朦胧着,缥缈着;晴天里,它在孤云下明媚着,沉吟着;春风过处,它悄悄为自己别上了杜鹃花的发簪;游人来时,它默默地吐露着襟怀深处的妩媚。
默默回头,我漫步在医院的长廊里,仿佛在悲欢离合的脚本里穿梭,丝丝缕缕的波动都牵扯着心弦。那些互相搀扶、紧紧依偎的背影,那些一步一顿却踏实有力的脚步,都在诉说着生命的无奈与不离不弃的深情。
转角处,一位高大的老汉推着轮椅与我擦肩,他头发蓬乱,轮椅上坐着他年迈的老母亲。突然间,他停下脚步,向就近的病房借凳子:“我母亲走累了,可以坐一下吗?”他端来凳子,扶母亲坐定,用身体当作椅背让母亲斜斜地靠着,一会儿,又费力地从兜里掏出一张纸巾,悬着粗糙的大手,仔细地为母亲擦拭脸上的污渍。那小心翼翼的,轻轻地点拭的动作,仿佛在触碰着一件价值连城的瓷器。
隔壁房间,一位大学生一边陪护着父亲,一边在窗台上撰写毕业论文,稚气未脱的脸上流露着坚强与乐观。生活的重担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上,可他却从未放下对于梦想与希望的追逐;楼下的花坛前,一位包着头巾的女子,脸色苍白,却穿着优雅合身的旗袍,对着春山缓缓起舞。她的舞步轻盈,充满自信,仿佛处于一个盛大的舞台,草木与春山都是她的观众。病痛可以夺走她的健康,她的秀发,却夺不走她对美的追逐,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片段如同电影,一帧桢在我眼前流转,每一个病房,每一个故事,每一句温言,每一缕关怀,都似春山上不断涌动的绿意与生机,驱散着我心上的阴霾。人生总有那么多不期而遇的温情,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春已到,花会开,病房里的春色虽迟,但它总会到来。
就像星星不会因为月亮的明亮而黯淡,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和力量,不必依附于他人的光芒,只要坚定地做自己,就能在人生的天空中闪耀出属于自己的璀璨。
去发光而非被照亮
□ 杨洁心
就像星星不会因为月亮的明亮而黯淡,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和力量,不必依附于他人的光芒,只要坚定地做自己,就能在人生的天空中闪耀出属于自己的璀璨。
小时候总爱趴在窗台看路灯,橙黄的光晕在雨夜里晕染开来,觉得被这样的光芒笼罩着,就不会害怕黑暗。后来才明白,比起站在别人的光芒下取暖,我们更应该成为自己的光源。
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里,王道士的油灯曾照亮过千年经卷,但真正让敦煌文化重见天日的,是常书鸿。20世纪40年代常书鸿放弃了巴黎的优渥生活,带着妻儿扎根荒漠。没有临摹的材料,他就用土布和自制颜料;洞窟里光线昏暗,他就举着油灯一点一点勾勒线条。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常书鸿和他的团队,扎根黄沙漫天、物资匮乏的敦煌。他用土布、自制颜料,举着油灯临摹,和团队让敦煌艺术重焕光彩。
大洋彼岸,自幼失视失聪的海伦・凯勒,在老师帮助下,艰难地通过触摸、感受来学习。她日夜坚持,从暴躁女孩成长为杰出作家、教育家,其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激励无数人,以坚韧在黑暗中点亮希望。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默默发光的普通人。楼下修自行车的张大爷,二十多年如一日,守着他那间小小的修车铺。无论寒暑,只要有人来修车,他总是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干。工具包里的扳手、钳子被他用得发亮,补胎的胶水和零件整整齐齐地码在架子上。他从不抱怨生意清淡,反而说:“只要还有人需要我,我就一直干下去。”他就像一盏温暖的小灯,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手艺和善良,照亮了周围人的生活。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和黑暗,有时也会渴望他人的光芒能为自己指引方向。但他人的光芒或许能暂时驱散阴霾,却无法真正照亮我们的内心。只有当我们鼓起勇气,直面困难,用知识充实自己,用行动证明自己,才能从内而外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尽管桐花已无踪,奎楼已无存,但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心中永远珍藏着这份美好,勇毅前行,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坐标,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那年桐花开
□ 付令
十九岁那年,我来到了川西小城广汉求学。在老人们口中,那座饱经风霜的小城,东南角的城墙内曾隐匿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奎星楼。
奎楼文笔,古汉州八景之一,曾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遐想与憧憬。春天来临,梧桐花如约而至,绚烂绽放。院内院外,黄绿、紫红交织,犹如调色盘上最绚烂的一笔。
梧桐花盛开的季节,也是小城最为绚烂的时刻。花朵装点了城市的街巷、院落,慕名而来的游客们,络绎不绝。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桐花尽时,凤去无痕,只留下满地的落英缤纷。随着岁月的流逝,梧桐树逐渐无踪,奎楼也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人去楼空花已尽,花谢人散未有期。曾经的繁华与热闹已经烟消云散,我眼前只剩下一条被命名为汉阳路的狭小街道,以及那些饱经风霜的岁月。无花无枝的枝头,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今日的落寞。
学生生涯仓促而过,二十三岁的我被分配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还改了专业。当我最后一次站在广汉城的东南角,心中满是对未来的困惑。手握破旧的领航尺和枯竭的狼毫笔,心中不禁涌起淡淡的忧愁。我望向天际,心中默默祈求,愿明天将有不错的收获,愿这片土地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是啊,人生也如同这桐花短暂的花期,只有学会了珍惜与把握,才能拥有美好未来。
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过不去的坎。多年后的春天,我再次来到这片土地,曾经的奎楼文笔之地,矗立着广汉机场的无方向信标(NDB)。抬头仰望,训练机拖着云朵,如同雏鹰展翅,翱翔于蓝天之上。
东眺而去,霞光铺陈于鸭子河面,天空愈发湛蓝。那是大自然最纯净的色彩,仿佛能洗净人们心中的尘埃与烦恼。各地蓝天骄子慕名奔赴广汉航校,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航道。这座归航台,规整着人生航道,指引着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引领他们翱翔于更辽阔的天际。在这里,雏鹰展翅,勇敢地面对挑战与困难,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
人间四月芳菲尽
□ 王文咏
是谁把浪漫描画在大地的版图
是谁说爱情一定与桃花有关
一场春天的雨
让油纸伞下的两颗心发生碰撞
平仄的青石板和诗句
被一起写进了篇章
桃花在枝头绽放
江南的泼墨画和断桥的游人
都在宋词里吟唱
那青衣少年
羞涩地举起了姑娘的手
远方的琴音如流水般润泽心田
陶醉了缠绵的恋人
艳艳的桃花吟吟地颔首微笑
又见桃花
又见雕栏玉砌人家
好一个爱情如诗
好一个风景如画
前几日,母亲得知我的工作又有了变动,她又打电话给我,让我要攒劲。挂断电话,我告诉自己,只要一直攒劲,生活就会像母亲种下的庄稼,不断吸收阳光雨露,努力向上生长,终有丰收的那一天。
攒劲
□ 赵仕华
小时候,母亲对我和哥哥说得最多的两个字是“攒劲”。
那时,母亲常目送我和哥哥背着书包,向着遥远的半山腰上的学校出发。她一次又一次地在我们身后不断嘱咐:“你们要听老师的话,攒劲读书啊。”夜里,煤油灯昏黄的光在书页上跳舞。我和哥哥做作业,母亲在一旁纳鞋底。偶尔,她会抬头看我们,眼神里满是期许。这样的灯光,很容易让人想起《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因此,我时常写几个字就开始走神。当我又分心的时候,母亲就会轻轻敲敲桌子:“你外公常说,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读书就像我种地一样,要攒劲,不能玩虚的,不然秋天到了,就没有收成,要饿肚皮。”母亲没有多少文化,却把读书比作种地,说的次数多了,我才慢慢明白,读书确实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收获自己的人生。
吃饭这件寻常事,母亲也能和“攒劲”联系起来。农忙时节,我和哥哥在地里帮忙,一家人劳作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子坐在饭桌前。母亲会看着我和哥哥:“你们要攒劲吃,吃了饭才能有力气干活,才能长得又高又壮。”我们似懂非懂地大口吞咽着饭菜。后来我才明白,每一口饭菜都是力量的源泉,好好吃饭,珍惜每一口食物,把吃饭当作给身体和心灵“攒劲”的方式,在生活的奔波中,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应对各种挑战。
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村级小学任教,班上之前已换了十余个老师,我很是头痛。有时甚至觉得很沮丧,就算再努力,又有什么意义?一次回家,我和母亲说起了学生的种种调皮,母亲一边听,一边点头:“不要怕,只要攒劲教书,孩子会一天天变好的。”从那以后,我每次回家,母亲都会鼓励我。
后来,这届学生的成绩在全镇名列前茅。我渐渐明白,和学生相处,就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攒劲。只有持续不断地投入精力,用心去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寨子上有红白喜事时,大家通常都会去帮忙。母亲时常告诫我:“给别人帮忙要攒劲,千万不要偷懒,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怎样对你。”工作后,有朋友找我帮忙时,我想敷衍一下,母亲知道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既然承认给别人帮忙,就要攒劲,不然就不要答应别人。”后来,我发现攒劲去帮助朋友,不仅能让朋友感受到温暖和力量,也让自己收获了一份浓浓的情谊。这种攒劲是一种真诚和担当,在友情的世界里,它是一种无声却又无比强大的力量。
现在,我已过不惑之年,渐渐明白世间万物皆可攒劲。攒劲,不仅仅是一种加油的口号,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就像涓涓细流,积少成多,终成江河湖海;又像点点繁星,汇集天幕,便能照亮浩瀚夜空。每一次小小的攒劲之举,都是生活这部大书里最生动的注脚。
本版图片来源豆包AI
发布于: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