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让你看懂产业链上中下游!今天开启中国文创产业链板块!
近年来,我国文创产品市场持续升温,品类多、设计巧的产品备受欢迎,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文化经济双秉赋,小文创彰显大实力。随着消费观念变化,人们对文创的个性化、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追求增强,产品多元化,涵盖实物与数字内容,消费人群也发生了变化。从文创行业的布局和延伸来看,它已经形成了一个发展迅速的产业链,其协调和成长性值得期待。
今天,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中国文创产业链从上游至下游的全貌,揭开其背后的故事与奥秘。
文创产品产业链图谱
文创产品行业上游为内容创作产业,其内容的原创性和创新性是产业链的核心部分,中游为内容放送渠道,下游为体验场所。目前,我国文创产品产业链仍处在探索期,还需不断完善和提效。
文创产品细分品类
中国文创产品主要指的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为灵感,融合创意设计和现代技术的产品,既具有实用性,又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在国潮盛行的当下,深受年轻人喜爱。
①设计品类:包括家居用品、装饰品、餐具等。②手工艺品类产品:包括陶瓷、玉器、木雕、刺绣等。③时尚类产品:包括服饰、配饰、鞋包等。④印刷出版类产品:包括图书、杂志、画册等。⑤数字媒体类产品:包括动画、游戏、影视作品等数字媒体产品。⑥包括文化衍生品、纪念品、礼品等:包括文化衍生品、纪念品、礼品等。
据国际授权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授权商品和服务销售额达到创纪录的3565亿美元,较 2022年同比增长4.6%。2023年中国市场IP授权商品与服务销售额达 137.7亿美元,同比增长9.6%。中国首次赶超德国,仅次于美国、英国和日本,跃居全球第四大授权市场。
近年来,“冰墩墩”、故宫博物院等一批文化IP的涌现,让中国文化IP有了良好的开局。IP商业化让同一文化IP以多样化的产品和销售形式变现,给消费者带来了丰富的体验,为文创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增量。
在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化浪潮下,热门IP正成为“文创出海”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文化符号的跨语境转译与商业模式的创新,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潮流融合为全球消费者共鸣的“新文化语言”。
(图为日本东京涉谷原神广告)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之一,其文化和文创产品也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其独特的价值和吸引力,逐渐成为国际消费者追捧的对象,中国的文创产品行业也受到了国际市场的支持促进。
与此同时,同为文创产品之一潮玩玩家出海开辟新的增长曲线也已是大势所趋。泡泡玛特过去两年所取得的成长,离不开其在海外市场的高速扩张。展望未来两年,浦银国际认为海外市场依然会是泡泡玛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海外收入也有望赶超中国区的收入规模。
(图片来源:浦银国际)
在文创产业生态中,IP作为关键枢纽,凝聚着高度黏性的核心受众群体,并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其价值不仅体现在跨业态的内容衍生能力(如网络文学IP向影视、动漫、游戏等领域的转化,网络文学基于影视、动漫、游戏等IP进行二创),更在于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开发,构建起内容创作、市场运营与实体消费相互赋能的自循环体系——从虚拟形象到实体商品,从线上流量到线下场景,各环节既独立运作又彼此联动,最终形成以IP为核心、多维度延展的有机生态圈。
数据显示,2019-2023年中国IP授权商品零售额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23年中国IP授权商品零售额达1401亿元,较2022年提高了11亿元。
中游产业链
中游产业链:图书出版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图书总印数为125.00亿册(张),较2022年增长9.6%,2024年部分地区的图书出版总印数数据也已公布,例如河南省全年图书出版总印数为4.62亿册。
随着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和图书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出版模式已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文创产品通过跨界、融合和创新,以“出版+文创”模式为文化艺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互融带来了高能文化附加值。
中游产业链:文具产业
文创文具是文化创意产品在文具领域的具体体现。它以文化为核心,通过创意设计和生产,将文化元素、艺术美感和创意思维融入传统文具中,创造出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新型文具。
作为国内文具用品龙头企业之一的广博股份,经过多年的积累,公司完成了从纸品制造商向综合文具品牌供应商的转变。公司旗下文创时尚品牌“kinbor”,主要围绕手账及文具周边衍生产品,积极联合国内外新锐设计师,热门IP推出系列联名作品,受益于广大的粉丝群体,kinbor目前已进入我国手账头部品牌阵营。
(图片来源:天风证券)
中游产业链:潮玩产业
自2024年以来,“谷子经济”因催生出千亿级消费市场而备受社会关注,近年来基于IP内容为主题的泛娱乐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随着00后、10后逐渐进入消费市场,原本小众的二次元圈层迅速扩大,潮玩类型的文创周边消费势头正劲。
(图片来源:开源证券)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加快。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达1689亿元,较2023年增长40.63%。
以泡泡玛特为代表的潮玩企业,通过将动漫IP角色转化为盲盒、徽章等标准化产品,构建起覆盖设计、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本质上是将虚拟IP的情感价值注入实体商品,形成“为信仰充值”的消费心理。
(图片来源:浦银国际证券)
当前谷子产业的边界正在模糊——日本熊本县通过打造虚拟IP“熊本熊”,不仅开发出超过28000种周边商品,更将其形象植入城市旅游、交通标识等公共领域,使文创产品成为区域经济振兴的杠杆。这种“虚实共生”的模式在中国同样显现潜力:泡泡玛特与三星堆博物馆联名的青铜面具盲盒,借助考古热实现单月销量破百万,证明历史文化遗产可通过二次元载体获得年轻群体的认同。
下游产业链
文创产业的终端市场聚焦于产品流通与消费变现环节,涵盖文具、日用品、玩具等衍生品的营销策略制定与交易渠道拓展。
下游文创消费场所:博物馆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涵盖了自然、人文、饮食、康体、生态等多个类型。截至2024年,根据中国政府网、各大媒体资讯显示,中国共有世界遗产59项,其中文化遗产40项,自然遗产15项,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项。此外,2023年中国博物馆数量达6833家(不含港澳台地区),提前实现了《“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的2025年末达到6500家博物馆的发展目标。其中一级博物馆数量达327家。
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国家博物馆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的原则,全年开放317天,累计接待观众6956830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观众近2.2万人次,同比增长3%。各年龄段观众比例为:0-18周岁占20.15%;19-35周岁占42.29%;36-59周岁占30.48%;60周岁以上观众占7.08%。35岁以下的观众占比超过60%,年轻人已成为国家博物馆观众的主力军。
下游文创消费场所:演唱会
在演唱会经济的辐射效应下,明星IP的强引流能力催生出“文创新消费场景”——除门票收益外,演唱会周边衍生品(如应援手幅、限定潮玩、联名服饰)成为粉丝情感消费的核心载体,其文创产品开发正从单一纪念品向沉浸式体验延伸。
以“演艺+在地文化”为载体的城市文创IP孵化模式随之兴起。通过演唱会、城市限定文创快闪店、明星签名衍生品预售等业态组合,将演出流量转化为在地文化消费增量,既强化粉丝社群的归属感,亦使演唱会成为激活城市文旅商业空间的新型文化地标。
下游文创消费场所: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作为沉浸式文化消费的重要载体,其文创产品开发已突破传统纪念品范畴,形成以IP叙事为核心的复合型消费生态。以头部乐园为例,园区内大部分的二次消费收入来自文创衍生品,涵盖玩偶、盲盒、主题徽章、服饰道具等实体商品,以及虚拟形象数字藏品等数字化产品。
目前国内大型的主题乐园有北京的环球影城、上海的迪士尼乐园以及北京泡泡玛特城市乐园等,文创内容深度绑定园区IP世界观,例如通过限定款角色盲盒打造“隐藏款”收藏文化,利用AR技术将实体徽章转化为园区导航地图,甚至推出可穿戴式发光饰品强化游玩仪式感。
(图片来源:天风证券)
这种“情感附着+社交货币”属性的文创产品,不仅将单次游园转化为持续IP情感连接,更通过高频次周边复购(如季节限定款、角色生日系列)将游客转化为品牌社群成员,推动主题公园从空间消费向内容消费升级。
下游文创消费场所:寺庙
寺庙作为兼具文化消费与精神体验的独特场域,正通过“空间运营+产品服务”的双轮驱动,构建起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商业价值的转化枢纽。
近年来寺庙文创产品越来越注重年轻化和时尚化的设计,以满足年轻消费者的需求。例如,灵隐寺推出的“十八籽”手串、雍和宫香灰琉璃手串、普陀山数字佛牌,再到海外的浅草寺御守、拉查纳达兰的护身符等。
(艾媒网摄于日本浅草寺)
据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在寺庙文创消费中,功能刚需类产品(手串/护身符)以61.67%占据绝对主流,但食品类所占比重也达34.58%,相较于其他品类较为靠前。其中,寺庙咖啡颇受消费者青睐。
杭州永福寺的慈杯咖啡凭借“握佛慈杯”这一谐音带起寺庙咖啡这一热潮,随后“一寺一咖”开始流行在各大寺庙之间。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数据显示,寺庙咖啡以17%的消费者偏爱挤进跨界咖啡融合形式前十。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
寺庙作为千年文明的精神地标,正通过文创产品重构“可触可感”的文化体验场域。当香火气与设计力相遇,传统信仰空间蜕变为沉浸式文化消费实验室。
发展趋势
1. 数字化转型与科技融合
文创产品正加速与数字技术结合,例如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人工智能(AI)提升用户体验。例如,消费者可通过AR扫描故宫文创产品,触发历史人物动画或文化故事讲解,增强互动性与沉浸感。
2. 文化旅游融合
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创产品行业也积极参与其中,推出以历史名人、古迹、传统节日等为主题的文创产品,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3. 文化IP的深度开发与跨界融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商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创产品开始通过线上平台进行销售和推广。同时,一些优秀的文创品牌也开始构建自己的文化IP,打造跨界合作和内容衍生的生态系统,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文化IP的价值被进一步挖掘,典型案例包括故宫文创、国博凤冠冰箱贴等。2025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现象级文创——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突破100万件,带动凤冠IP全系列产品销售额跨越亿元。
IP开发也不再局限于单一文化符号,而是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如西安“绒馍馍”结合肉夹馍与毛绒玩具设计),并通过跨界合作(如联名餐饮、时尚品牌)扩大影响力。
4. 实用性与“情绪消费”并重
消费者更青睐兼具实用价值与情感共鸣的产品。例如,便携式文创(如冰箱贴、文具)因实用性强成为主流品类。同时,“情绪消费”需求激增,如毛绒玩具“绒馍馍”以柔软触感抚慰情绪,上线8天销售额破千万元的“哪吒”盲盒则通过IP故事激发情感联结。
5. 个性化定制与体验式场景营销
年轻消费者推动个性化需求增长,定制化产品(如姓名刻印、图案设计)市场占比提升。品牌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增强用户参与感,结合线下体验与线上传播形成营销闭环。如迪士尼乐园从灰姑娘城堡的光影秀到加勒比海盗的实景船战,游客在物理空间中成为故事参与者,IP形象从虚拟角色转化为可互动的“真实存在”。此时,周边文创(如限定徽章、角色斗篷)不再是衍生品,而是沉浸体验的情感锚点。
总结
当前文创行业呈现“技术赋能文化、实用结合情感、传统碰撞创新”的多元趋势。未来,品牌需在挖掘文化内涵、提升产品性价比、优化产业链协同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满足消费者对“文化自信”与“生活美学”的双重期待。
作为全球新经济产业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艾媒咨询始终以“用数据让所有决策都有依据”为使命,艾媒咨询聚焦新技术、新消费及新业态,通过“大数据挖掘+研究分析”双引擎,以商业趋势、消费洞察、市场地位研究为核心,服务客户的整个成长周期。基于公司独立自主研发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CMDAS)” (广东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项目编号:2016B010110001) ,艾媒建立了面向全球的宏观数据、商业趋势、市场进入、竞争情报、商情舆情、消费行为、销售数据及营销效果等多维度的线上、线下大数据监测与分析体系,累计成功为超过3800家政企机构提供常年大数据咨询服务。